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也能真正把知识变成生产力,从而推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发展;若解决不好这个问题,也会使教育教学得不到深入开展,不能把人力资源变成社会财富,更是一种损失,也不利于一个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解决就业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也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加之, 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今年“找工作”,将成为比往年更突出、更尖锐的现实难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短时间之内难以改变。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机会也越多,发展空间越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倾向于在城市、在高收入行业求职就业。二是制度上存在障碍。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与市场就业机制还不完全适应。以干部身份和户籍为基础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不协调,导致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政策不平衡,毕业生在地区之间、企业与机关事业之间流动仍然存在障碍,毕业生身份转换困难,就业渠道不畅通,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三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1、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仍然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较高的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2、市场信息不完善导致就业不对称。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用人单位的信息,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充分了解求职人的信息,二者是双向选择的过程。一方面,求职人员需要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薪资待遇、具体工作等实际情况;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则需要了解求职人员的真实信息,包括其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这就会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接受培训后没多久就跳槽,或者是根本适应不了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促使企业招生风险加大而很少敢招收毫无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一些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进入后发现“事与愿违”,但某些企业会依靠占有档案非法索取高额违约金,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意与这些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3、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机制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供应,非常短缺,而社会不需要的人才大学又拼命培养,导致过剩,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其实是一个结构性过剩问题。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许多高校仍在远离市场实际需求,相关教材也过于陈旧,在这种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为社会所接受,从而加剧了结构性矛盾。而目前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很多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常常不得不对其进行二次培养,这无疑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令其头痛不已,渐渐失去对大学毕业生的兴趣,许多用人单位招生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也是基于这一苦衷。
4、就业市场不规范。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一些不公平和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社会、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要积极引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大学毕业生。对那些聘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三是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四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四是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2、学校要面向市场办学,促进教育同就业相结合。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一是要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二是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3、大学生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是“等”、“靠”、“要” ,依赖学校和家长为其找有固定收入的工作,找有所谓 “铁饭碗”的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就业观念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因此,树立现代择业观是大学生成功择业的根本保证。一是要丢掉精英意识。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应该树立“大众化”的就业理念。大学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 “藩篱”。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兴趣、能力对自己合理定位,不应一味的把就业目标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丢掉“精英”意识,放下架子,不断地调整就业期望值,低姿态进入社会,主动多方面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渠道。二是先就业后择业,树立动态择业观。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要抛开幻想,认识到生活与现实的差距很大,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从浪漫的天子骄子蜕变为追求实际的求职者。只有作好角色转换准备,摆正自己的位子,积极适应需求,才能实现市场企业和个人的双选。三是要从专业向职业过度,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毕竟不等于职业,职业需要社会化,大学生只有更好的发展自身软件,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缩短完成专业与职业的转型的过度时间。四是要充满自信,自信就是智慧。自信是充分就业准备的基础,即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恰当的看待自己的水平,合理定位,努力参与竞争,不要有后怕心理。但自信不是自负,避免引起骄傲,心里受挫失衡。五是要提高心理承受力,提高自己的逆境商。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受挫几率相对提高,因此较强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在实际竞争中是必不可少的。受挫后仍要有进取的勇气。受挫是必然的,受挫后要学会反思,及时吸取失败的经验,更好的努力争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