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艰苦创业
1952年11月27日,重工业部做出《关于改组综合工业实验所筹备处的决定》,将原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筹备处改组为钢铁、有色、化工三个试验所,正式成立了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
"一五"期间,试验所的研究工作以有色金属的开发为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冶金工业部从中国有色金属系统的厂矿、研究单位抽调了一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并在1955年将该试验所改为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 [1]
砥砺前行
1958年1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扩大为有色金属研究院。
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视察稀有金属的科研进展。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曾多次接见冶金部领导。
195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冶金部的领导下,有色金属研究院围绕国防军工所急需的材料,开始进行多种稀有金属提取工艺的研发,以及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和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后勤保障体系等。
1960年,建成了稀有金属材料试验厂和稀有金属熔炼加工中间试验工厂。
1961-1962年,筹建了腐蚀性能试验室,加速了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化的进程。
1963年,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草案)》,同年研究院以实现稀有金属工业化作为中心任务。
1963年起的十多年间,该院共调出1700多名职工(其中技术人员多名)和4200台(件)大型设备仪器共援建或组建了抚顺铝厂、遵义钛厂、上海跃龙化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研究所、洛阳单晶硅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会泽铅锌矿、包头冶金研究所和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 [1]
转制改革
1979年,更名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直属冶金工业部领导。
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隶属总公司管理,同年11月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1984年以来,在"依靠、面向"方针指引下,进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运转机制、人事制度、组织机构的配套改革。
1990年事业费减拨到位,经济上实现了自立。
1991年经国家批准在该院建立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1979年开始建立生产试制线,并不断发展和壮大。
1984年,有研总院为适应市场需要,成立科技咨询公司。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研究总院先后组建了稀土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分析测试、有色金属质量检验4个国家级中心,以及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有研总院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 [1]
2003年3月,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 [2]
201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有研总院开展公司制改制,取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新营业执照。名称变更为“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由全民所有制变更为国有独资公司。
2020年4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3]
2021年12月23日,加入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90%。 [27]
2022年12月,企业更名为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正式揭牌 [37-38] 。
企业规模
人员编制
截止2018年底,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业人员总数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百千万人才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教授级高工229人,高级工程师37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59人,硕士学位人员70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王淀佐(专职) [4]
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王淀佐(专职)李东英(专职)、屠海令(专职)、张国成(专职) [4] 黄小卫 [5]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王淀佐 [4]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王淀佐 [4]
突出贡献专家(6人):王淀佐、张国成、屠海令、金其坚、秦福、汪有明 [4]
百千万人才(8人):杜军、蒋利军、米绪军、温建康、熊柏青、张少明、周旗钢、庄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