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简介
行为科学学派是在梅奥开创的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起来以人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及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1]
行为科学学派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同时还是“社会人”, [1] 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管理理论中的人本主义潮流,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进而形成了现代管理理论的各种人本主义学派。为缓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内部矛盾和冲突,维持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工具。 [2]
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大危机,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却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使得欧美等国的统治阶级感到单纯用科学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不能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管理学者们不得不注重在微观层面上研究除硬件外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行为科学理论和学派因此出现。 [1] [2]
主要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主要论点有:人的需求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人的需求都有轻重层次之分,某一层需求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
[1]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1]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一种激励模式理论。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1]
X、Y理论
X、Y理论是在资本主义管理理论中,还有对人的行为看法不同划分的三种理论。
X理论和Y理论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X理论指人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的、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而Y理论与X理论相反,指人一般不懒惰,他们对工作的喜爱和憎恶取决于这份工作对于他们是一种惩罚还是奖励,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愿意承担责任,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1]
超Y理论是1970年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约翰·莫尔斯(J.J.Morse)和杰伊·洛希(J.W.Lorscn)根据X、Y理论所做的实验结果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主要观点是不同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一样,必须根据组织内外环境自变量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等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1]
Z理论(Theory Z)是由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研究分析了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后,在1981年出版的《Z理论》一书中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合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