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简称有研总院。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11月,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开发机构,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和国家首批百家创新型企业。
截至2011年12月份,有研总院在读研究生共283位,其中在读硕士研究生188位,在读博士研究生95位。
根据2016年11月研究总院官网显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从业人员总数35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0余人。有1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并组建了若干高技术产业化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0余项,授权专利和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1600余项。为"两弹一星"、"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一大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
2011 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全年营业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83.06%;利润总额7.5亿元,同比增长6倍;2011年末,资产总额达到48.1亿元,同比增长39.55%,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952年11月27日,重工业部做出《关于改组综合工业实验所筹备处的决定》,将原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筹备处改组为钢铁、有色、化工三个试验所,正式成立了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
"一五"期间,试验所的研究工作以有色金属的开发为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冶金工业部从中国有色金属系统的厂矿、研究单位抽调了一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充实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试验所,并在1955年将该试验所改为冶金部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1]
1958年1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有色金属工业综合研究所扩大为有色金属研究院。
1958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视察稀有金属的科研进展。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曾多次接见冶金部领导。
1958年,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和冶金部的领导下,有色金属研究院围绕国防军工所急需的材料,开始进行多种稀有金属提取工艺的研发,以及相应的分析测试技术和非标准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后勤保障体系等。
1960年,建成了稀有金属材料试验厂和稀有金属熔炼加工中间试验工厂。
1961-1962年,筹建了腐蚀性能试验室,加速了我国稀有金属工业化的进程。
1963年,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草案)》,同年研究院以实现稀有金属工业化作为中心任务。
1963年起的十多年间,该院共调出1700多名职工(其中技术人员多名)和4200台(件)大型设备仪器共援建或组建了抚顺铝厂、遵义钛厂、上海跃龙化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四川峨嵋半导体材料厂和研究所、洛阳单晶硅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宝鸡稀有金属加工研究所、会泽铅锌矿、包头冶金研究所和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1]
1979年,更名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直属冶金工业部领导。
1983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后,隶属总公司管理,同年11月更名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1984年以来,在"依靠、面向"方针指引下,进行了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运转机制、人事制度、组织机构的配套改革。
1990年事业费减拨到位,经济上实现了自立。
1991年经国家批准在该院建立半导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1979年开始建立生产试制线,并不断发展和壮大。
1984年,研究总院为适应市场需要,成立科技咨询公司。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之后,研究总院先后组建了稀土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分析测试、有色金属质量检验4个国家级中心,以及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9年7月,研究总院转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
2000年1月26日,有研总院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为企业法人。[1]
2003年3月,隶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